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道救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道救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道救援靠谱吗?
靠谱的。中道救援公司成立时间是2013年5月21号。在上海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批下成立。公司主营道路救援信息服务和道路救援产业领域内技术开发。注册资金5000万,公司有数百台救援车,是一家正规的救援公司,所以不需要担心,也是和保险公司合作的一家救援公司。
中道救援公司怎么样?
正规注册公司,资质齐全,值得信赖,还不错。
中道汽车救援产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21日在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刘毅,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道路救援信息服务;道路救援产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三国后期,蜀国明明已经无力北伐,为何姜维搭上性命也要北伐呢?对此你怎么看?
首先姜维是诸葛亮派系的,是主战北伐派。在一定意义上刘备,关羽,张飞等早期将领都是主战派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中原才是汉室正统,只有打回中原才能名正言顺。再有,在刘诸葛等眼中,魏是篡汉,是贼,而蜀是正统,复汉伐贼是蜀的任务,是顺应天道。
再有姜维作为孔明的徒弟,一生受孔明的大恩,受孔明器重,而伐魏复汉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姜维受诸葛亮影响,也将伐魏复汉作为人生目标,伐魏复汉也是报恩,报孔明的恩,报蜀的恩。
再次,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独揽大权,朝中自有大臣看不惯,对诸葛亮心生妒忌,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得意门生,自然不受待见,姜维有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虽说刘禅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说什么,表面赋予姜维大权,但其实姜维在蜀地是没权的,只有北伐,姜维才能真正掌握实权。
最后,蜀地也是派系林立,争斗不休,既有原来的本地派系,又有当时刘焉入蜀时带的刘焉派系,后来又多了刘备入蜀时带的刘备派系,几大派系也是明争暗斗,其中的林林总总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首先,蜀国这个平台没法和魏、吴相比,论经济实力,蜀国是最弱的。所以,无论是否北伐,蜀国是迟早要被吞并的。历史上好像还没有一个王朝是从蜀国起家而走向天下的,顶多是偏居一隅,时间长短而已。
其次,正因为上述原因,进攻是更好的防守,攻出去,或许还能够震慑魏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反而可能延长蜀国汉祚。
另外,诸葛亮和姜维把匡扶汉室作为他们一生的使命。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姜维的原因。有生之年,如果北伐成功,这也是完成了他们平生的夙愿。这是姜维的毕生追求,否则他也不会在最后关头还与钟会一起,再图复兴的。
最后,在蜀国内部,派系林立,既有本地派,又有外来派,外来派中即有北伐派,也有休养生息保守派。北伐或许是巩固姜 *** 力的唯一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姜维不顾一切派死士郭循刺杀主张休养生息的费祎的原因。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路线,三国蜀国实力最弱,但却是最能折腾的国家,诸葛亮以攻为守,七出祁山,没能动魏国一根毫毛,却把蜀国折腾的骨瘦如柴,可以说诸葛亮的穷兵黩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蜀国往外功很难,但外面的人也很难攻进来,如果诸葛亮注意修养生息,蜀国绝不会过早灭亡。
后期的姜维,就是诸葛亮留下的影子,为了姜维的权威,不惜除掉大将魏延,姜维是执行了诸葛亮的政策,但当姜维被围困住时,邓艾轻松的就攻下了蜀国,因为蜀国空虚的真的派不出兵来。蜀国之亡,亡于国弱,但也是亡于诸葛。
不管是后期姜维还是前期诸葛亮,蜀国的北伐都是“不一定不可为,但必须为之”的国家方针政策,其原因主要在于蜀国内部情况,三国鼎立走势和个人因素。
蜀国内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早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就已经提出了“益州疲弊”的现实状况,何为疲弊,一为自然资源匮乏,二为人才基础薄弱,三为经济发展受阻。自刘备夷陵之败以后,荆州之地全部丢失,之后孟达叛魏,刘封被处死,上庸三郡之地也已丢失,蜀汉政权实际的控制范围仅剩益州,汉中大部分地区。
中南地区虽有诸葛亮南征后得以稳定,但历届庲降都督府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叛乱,邓芳、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几乎个个都是狠角色,目的就是镇压南中地区的叛乱,所谓诸葛亮南征后的“不留兵、不运粮”并不可信,南中地区的麻烦是蜀汉向北发展的必要推力。
诸葛亮治蜀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盐业、茶业、冶铁业都成为蜀汉重要的经济支柱,但作为农耕社会,基础依旧是农业,南方地区的不稳定,成都平原与汉中盆地的局限性,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战略储备和全方位供给,关中之地的肥沃土地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蜀国的战略目标。
有戏言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虽然廖化身为一代名将有些冤枉,但这也是蜀 *** 才匮乏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为了迎回被吴国俘虏的张裔,委曲求全的承认吴国称帝的合理性,这几乎是在打先主刘备的脸,但蜀中人才的匮乏使得诸葛亮不得不牺牲国家荣誉来恭贺东吴大帝。
三国鼎立走势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掌军队大权,其用兵思想实际上是与诸葛亮一致,根据三国鼎立的态势伺机而动。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是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因此蜀吴两国在大后期的战略方向也是一致的,东西两线的对魏战争也都“配合”的相当默契,根据战争发生的时间大致能看出,姜维的每一次北伐,都伴随着东线吴国与魏国的战争,最有机会的一次便是公元257年魏国将领诸葛诞发动淮南兵变时,姜维趁势兵出秦川,领万人出骆谷,可惜诸葛诞很快失败,被邓艾挡在芒水的姜维无功而返。
蜀国北伐事业中,虽然诸葛亮和姜维都打着“北伐中原”的口号,但实质上每次用兵都在五万以内,作为军事家,不会不知道五万人入主中原实际上是送死的节奏,因此蜀汉北伐的真实目的只是力图控制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因为魏国对于关中地区的统治并非牢固,陇右地区的羌族势力也多受魏国打压,积怨颇深,地方叛乱频繁不断,且魏国的作战重点一直偏向于吴国,因此蜀国根据天下态势,做出频繁北伐的举动是符合当时局势的。
个人因素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书蒋琬《三国志》
其实在诸葛亮死后,掌管军政大权的是费祎,姜维直到费祎死后才真正独揽军权,诸葛亮对于姜维的知遇之恩不用赘述,但诸葛亮北伐无功,病死五丈原,且不论先主刘备遗志复汉,但说诸葛亮这位伯乐未了之心愿对于姜维的影响还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意志上,姜维本人的北伐决心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蜀汉政权另外一个人对于姜维的“影响”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宦官黄皓,至董永去世以后,黄皓便开始成为刘禅的近臣,很快从黄门令做到奉车都尉,从公元258年开始操弄威权霍乱朝政,并非常排挤大将军姜维,虽然姜维此时已经北伐五次,但黄皓随后对于姜维的排挤对其盲目出兵是有促进作用的,以至于262年要求后主刘禅处死黄皓未果后,害怕引火上身的姜维直接领兵前往沓中屯田。惹不起躲得起也是其最后盲目出兵力图立功避祸的一个因素。
因此,姜维的北伐与诸葛亮几乎同源,为蜀汉打破困局,力求进取胜过坐以待毙,况且魏吴战乱频繁,关中之地是蜀汉有机会争取也必须争取的战略要地。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蜀国要一次次北伐,即使后期无力支撑的时候还在继续。
蜀国建立的政治口号就是“北伐汉室,恢复中原”,这个政治口号在前期的时候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优势,使其政治合法性大大加强,也招募到了一大批人才,但是事情也有弊端。在后期,蜀国已经无力北上的时候还要坚持北伐,就是因为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不得不北伐。
其次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在后期,蜀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争斗不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同时也为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姜维坚持北伐
参加起义军的朱温为什么又归降了唐朝?后来又是如何代唐建梁的?
感谢邀请,做为历史迷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朱温(公元852—912年),宋州 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后人称其为梁太祖,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后梁连年战事,民不聊生。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 草芥,其夫人张氏在世时尚能劝止,死后却大肆 *** ,甚至 *** ,连儿媳都被迫入宫侍寝,令人不齿。
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来最有机会实现统一,整合五代十国时期的乱局,可惜他与历史背道而,所做所为极其出格过分。
在汉朝末年更先称帝是袁术,结果袁术也是死的 最惨的一个。其他朝代也不例外,能够在战国乱世当中更先称帝,并且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一个都没有。说到这里,后梁那时候所犯的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过于急切地称帝了,过早地把所有诸侯的矛头指向了自己,成为了其他所有诸侯的众矢之的,成为了他们一起围攻讨伐的主要对象。其次,后梁的朱温 在当时能够掌权完全是因为篡位。因为朱温在那时候是唐朝皇帝身边最可依靠的人,也是最为信任的人。唐僖宗甚至为了表彰朱温的忠诚,赐给朱温了一个“朱全忠”的名字,这就相当于是给他贴上一个忠臣的标签,这件事也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到了最后却是他篡夺了唐朝皇帝的位置。但是,朱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篡夺皇位,一下子就把自己摆到了 一个对自己非常不利的局面。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和他当时的处境十分相同的人物,比如当年叱咤风云的曹操,虽然在当时被封了王位,又加九锡,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敢称帝,他就是怕因为称帝而把自己搞到了与所有舆论对立的一面。直到他儿子的时候,还要搞一场汉献帝几次三番劝他,一定要禅让给他,这才称帝。司马懿的操作也是这样,司马家族直到第三代的时候才称帝。但是那时的朱温确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慌慌张张地就称了帝,导致了大家都一起对抗他。甚至连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二人,也借着剿灭反贼,保卫大唐的旗号,凭借着与朱温硬干而起家,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多人的支持。现在想想,如果朱温不是匆忙称帝,而是稳扎稳打,那么作为少数民族的后唐,哪里会有机会灭掉他呢?最后,后梁朱温做事情不正。按理说朱温堂堂地一个开国皇帝,本来应该是雄才大略的,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根本没有这样行事的手段。而且,朱温在根本还没有把天下都评定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了贪图享乐。这些表现跟后世的李自成、洪秀全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了被后人扼腕叹息的原因。
可是朱温怎么说也是一个读书人,身为一个读书人所做出的事情却丝毫没有表现出读书人的样子,实在是令人痛心。朱温还有一件令人无法忍受的事情,那就是他居然和他自己的儿媳妇儿 搞在了一起,甚至最后还因为这件事情被他的亲生儿子给杀害了。朱温的所作所为,为他的后代做出了如此差劲的“榜样”,怎么会有能力去实现天下统一呢?那后世还怎么可能有出息,朱温称帝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事情,我们可以领悟出一些在为人处世的道理。那就是,当你准备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 十足的准备,切不可贸进,否则一定会给你带来十分 惨重的后果!
二十五岁时朱温参加起义军,因作战骁勇,屡立战功受到黄巢的重用,逐渐成长为起义军中的一员大将。然而在与唐军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对决中,朱温屡战屡败,数次向黄巢求救,却了无音讯,在谋士谢瞳的建议下,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朱温率部向唐军投降。
朱温投降唐军后,协助唐军收复长安,四处转战镇压黄巢起义军,唐僖宗为了表彰朱温的功绩,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而后朱温以汴州为根据地,东征西讨实力不断壮大。
公元888年唐僖宗驾崩,唐昭宗李晔即位,此时的唐王朝已是病入膏肓,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唐昭宗先后对西川陈敬瑄和晋藩李克用进行讨伐,损兵折将,败光了唐王朝最后的家底。公元901年大宦官韩全海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勾结派兵进入长安控制了唐昭宗,宰相崔胤假造诏书命朱温领兵救驾,朱温顺势率兵而来。公元903年朱温围攻李茂贞老巢凤翔,李茂贞无奈将唐昭宗交给朱温。
唐昭宗完全落入了朱温的掌控,无奈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加封梁王。
公元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8月11日,朱温暗命手下朱友恭和氏叔琮等人深夜入宫将唐昭宗杀害。立唐昭宗之子为昭宣帝,后在百官的“劝进”下, 朱温废昭宣帝,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梁,建都开封。
朱温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初期的一个狠人,他亲手埋葬了唐王朝,并建立起五代的之一个王朝——后梁政权。他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投降唐朝混到了藩镇节度的地位,之后凭借个人优秀的军政能力硬是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打出了一片江山,不愧为一代枭雄。
早年经历
朱温出身在一个文人家庭,但从小就喜欢豪杰,虽然乡里人都不喜欢他,但他却很能与江湖豪强结交。在唐僖宗时期,因为连年饥荒,盗贼与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
而朱温此时也聚集了数万流民投奔了起义军中声望更高的黄巢,此后他跟随黄巢转战南北,到黄巢攻破长安之时,朱温已经成长为黄巢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他东征西讨击败了不少唐军将领。
但是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暴露出军纪败坏的问题导致民心丧失,加上唐朝 *** 调集的勤王之兵越来越多,朱温开始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同州被藩镇王重荣击败后,他果断投降王重荣并认其为舅父。
之后在王重荣的举荐下,朱温不仅被赦免而且被任命为同华节度使,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朱温从起义军的大将摇身一变成为镇压起义军的猛将,对义军知根知底的他所到之处战无不胜,频频击败黄巢起义军。
拿着空头支票去上任
由于朱温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有功,唐僖宗再次封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也即让朱温作为现在河南开封一带的节度使,按照晚唐的惯例,某种意义上就是将汴州这个地方封给朱温了。
当然这个听起来很不错的任命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当时的唐军连长安都还没有收复,而远在河南的汴州也要靠朱温自己去夺取。当然有了唐朝 *** 的任命,至少在名义上朱温就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格,但有没有实力就要靠他自己了。
拿到空头支票的朱温更加卖力,他和其他勤王之师一起猛攻占据长安的黄巢,最终黄巢不得不退出长安,返回山东。
883年三十二岁的朱温一路追击黄巢起义军,随后正式进驻汴州上任,而汴州这个地方也正是在朱温的经营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五代到北宋时期也经常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
剿杀“吃人魔王”
黄巢起义军被镇压之后,在蔡州附近兴起了另一支强大而残暴的割据势力,这就是以“吃人”著称的秦宗权。
秦宗权也是唐末兵祸中崛起的枭雄,不过他的个性过于残暴,虽然军力强盛,但不得人心。他经常纵兵掠夺不算,还搞三光政策,将平民杀死腌制成军粮的做法过于骇人。
而朱温不巧就处在秦宗权势力向北扩张的路上,于是秦宗权一开始就频频进攻实力还较为弱小的朱温和其他中原藩镇势力。
因为秦宗权的残暴不得人心,朱温逐渐联合其他藩镇扭转了对秦宗权的劣势,最终击败秦宗权并俘虏他送往唐都长安交由唐僖宗处置。经此一役,朱温不仅再次得到唐朝的赏识并封东平王,而且还一跃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之一。
一生之敌李克用
在剿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沙陀酋长李克用和朱温是战功最卓越的两位将领。但是在剿灭退出关中的黄巢时,朱温因为李克用的傲慢企图夜袭李克用,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从此李克用和黄巢成为一生之敌。
李克用拥有当时更具战斗力的沙陀骑兵,而且占据河东实力雄厚。朱温面对他又是处于劣势,但是朱温相比于李克用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任用有地方治理能力的人才,他从开始经营汴州时就有别于当时只知道扩充武力的其他藩镇,注重内政建设的他利用位居运河要冲和中原繁华之地的优势,逐步在综合实力上超越李克用。
而李克用则从一开始武力强盛到越打越弱,甚至一度想放弃老巢晋阳逃回大漠。而朱温则越打越强,最终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灭唐称帝
从公元900年到公元903年,朱温乘唐昭宗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争斗领兵入关平叛。但其真正目的已经是控制和掌握关中地区,使唐朝皇帝成为他手中的傀儡。在以强势兵力逼迫李茂贞投降之后,朱温已经执掌李唐王朝的实际权力。
为了彻底控制关中和取代唐朝,他先是将把持中晚唐中枢权力多年的宦官集团全部屠杀殆尽,随后将唐昭宗和朝廷重臣全部迁往洛阳并在途中先后杀死唐昭宗和朝廷重臣,随后立唐哀帝为傀儡皇帝。
公元907年朱温正式受禅称帝,灭亡唐朝建立后梁政权,统治了除山西一带的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五代的之一个中原王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道救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道救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