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蔡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三国蔡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杀蔡邕能存几张书?
通博:摸牌阶段结束后,你可以用任意张牌替换等量的“书”,然后若你的“书”包含四种花色,你将所有“书”交给任意名其他角色。
只要有黑桃牌有影响,就可以使用“辟撰”,然后给你放一张牌顶上的牌当作“书”。但是最多四张,多于四张,就算满足条件,也没有技能提示了。而蔡邕只有3体力,一般情况下,最多7张牌,可以说是存牌神技,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钟会了。。
三国杀蔡邕的配音是谁?
三国杀蔡邕的配音是刘植
刘植(?~26年),字伯先,右北平郡昌城(今河北巨鹿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末年,据昌城自守。后来,归顺刘秀,协助招降刘扬。久经战阵,平定河北,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封昌城侯,随军攻下洛阳。公元26年,平定密县叛乱时候阵亡。
为什么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会惊叹?
为啥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会惊叹?
这是人本性使然。蔡邕是一个知识分子,大学者,当然不习惯杀戮,血腥味。董卓当权后,虽然横行霸道,嗜杀,人人害怕,但蔡邕可能并没有关注这些事情。而且,董卓对蔡邕本人非常不错,
所以,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杀掉,蔡邕表现了悲伤情怀,这按说蔡邕有一定不妥当,毕竟董卓倒行逆施,滥杀无辜,扰乱朝政,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蔡邕不应当众表示哀伤同情。但是,王允采取处死蔡邕的手段也很有问题,一个书呆子,不论对国家,对个人都不构成实际威胁,为啥非杀掉?当时,就有大臣表示不满,也有人劝说,可王允不听。
说明王允这个人也是小心眼,果然,后来的措施失误,导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大反西凉,长安城被毁于一旦,汉献帝被迫逃亡洛阳,途中甚至发生人吃人惨剧等等。总体来看,王允杀董卓的功劳,以及后来的杀身殉国,不足以抵消自己的过失,罪大于功,是不可取的。
答 | 江隐龙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老板往往比时代背影更重要。我们如此,蔡邕也是如此。
蔡邕因为晚年依附董卓而“晚节不保”,但这其实真不能怪他。蔡邕是个书法家,自创的“飞白”书法一直影响到今天。他读书人的一面远比官员的一面的深刻纯粹,年轻时朝廷征召他,还曾被他拒绝过。后来蔡邕当了司徒掾属、议郎等官,除了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这些文化功绩外,向皇帝上书“密言七事”,都是为国为民的忠言直言。从这些事件来看,蔡邕无论作为文人还是作为官员,都是非常尽职的。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董卓后来专权了。蔡邕是文人,在当时尤其注重名声,所以他一开始也装病,不响应董卓的征召。但是董卓办事霸道,比不得汉朝皇帝——董卓知道蔡邕是装病,威胁了一句话:“我力能族人,蔡邕遂遂偃蹇者不旋踵矣。”也就是说蔡邕如果不响应征召,董卓就会将他三簇杀光,所以蔡邕也是无可奈何。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那董卓应该是蔡邕的仇人才对啊!如果董卓此时就被吕布杀了,我想蔡邕也不会为董卓叹息的。然而蔡邕再次入仕后,董卓对他真心不错,甚至算得上器重;更重要的是,董卓刚刚当政的时候,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暴君屠夫,反而更像是汉朝的中兴之臣。这时,蔡邕对董卓多有劝谏,董卓也都能从善如流,如果说蔡邕对董卓有那些知遇之感,也不奇怪吧?
当然最后董卓的性格开始显露,于是其政治也就崩坏了。如果在董卓执政之初王允能被董卓赏识,我相信他也不会不依附,毕竟那时候的董卓,还不错。所以蔡邕之后晚节不保,实在冤枉。要说他有什么错,无非是因为有才而被董卓善识,蔡邕被王允所杀,个人认为是在嫉妒成分在里面的。而蔡邕的叹息,也有为自己曾经的好老板感叹的意味吧!
来源:花瓣网
董卓占据长安的时候,纵容部下烧杀劫掠,奸 *** 女,绑架天子,屠戮忠臣,可谓坏事做绝,可是这货对文学大师蔡邕却格外赏识,也因此给大师带来厄运。
蔡邕,陈留郡圉(今属河南开封)人,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是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辞赋创作。
董卓专擅朝政的时候,将避难于江南的蔡邕强召入京,任祭酒官职,后升迁为侍御史、左中郎将等官职。
蔡邕虽才华横溢,性格却傲慢倔强,当初董卓以朝廷的名义征召他的时候,蔡邕严词拒绝。
董卓听说后勃然大怒,派遣使者传话:“你丫给脸不要脸,小心老子灭你三族!”
蔡邕不可能用亲人的生命换那虚无缥缈的所谓面子,无奈之下屈服了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追随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受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最初对蔡邕还算比较客气,遇有宴会请来蔡邕鼓琴,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但是董卓后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令蔡邕感到很失望。
蔡邕与堂弟蔡谷商议:“董公这个人凶残暴虐,作恶多端,恐怕很难成大事,我打算逃到山东,你认为咋样?”
蔡谷忽悠他:“大哥你长得太帅,跟那些 *** 丝草民根本不一样,走在人群之中,你那风姿啊美貌啊气场啊根本藏不住!”
蔡邕想了想,你说这话我不跟你犟!于是放弃了外逃的想法。
也因为堂弟这些恭维之词,错过了一线生机,足可见奉承话听不得,有时候这些顺耳的话杀伤力还真是蛮大的。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诛杀。
有一次,当着王允的面,蔡邕提及董卓,很伤感的样子,文人的酸劲儿上来了,竟为之叹息,而且脸色大变。
王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王允朗声大骂:“董卓老贼差点颠覆汉室江山,你身为汉家臣子,应当愤恨才对,怎么能够同情国贼,为之伤感?难道你也想放弃操守,做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吗?”
王允随即命人将蔡邕交给有司议罪。蔡邕在狱中上表请求接受在额头刺青、砍断双脚的刑罚,希望能完成编修汉史的大事。
当时朝廷一些正直之臣纷纷劝说王允,放过蔡邕一马。王允犹犹豫豫之际,蔡邕忍受不了监狱的刑罚,最终死在监狱,享年六十岁。
朝中大臣,无不为之垂泪。
蔡邕留有文集二十卷。其中有一百零四篇文章,明朝张溥收集在《蔡中郎集》之中。其代表作《述行赋》语言清新,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蔡邕是汉末最著名的文人之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董卓虽是国贼,却是蔡邕的伯乐,对蔡邕有知遇之恩。所以董卓被杀,蔡邕惊叹。但就因为这一叹,蔡邕也丢掉了性命,王允认为蔡邕是董卓余党,杀害了他。
后汉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才女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儿。蔡邕本在朝为官,却得罪了十常侍,不得不亡命天涯十余年。董卓进京后,听说蔡邕的声名,强招蔡邕进朝为官,且三日三升官,从祭酒升到了尚书令。蔡邕本不想入朝为官的,因为他知道董卓非良善之辈,但董卓以性命威胁,蔡邕不得不从。虽是强招入朝,但董卓对蔡邕尊重的不得了,也算是对蔡邕有知遇之恩。儒家讲受人滴水之恩,必达涌泉相报,何况是知遇之恩。诸葛亮就是受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蔡邕在朝,给董卓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董卓虽然对蔡邕的话,未必言听计从,但也听了不少蔡邕的建议,比如董卓想杀卢植,蔡邕劝之,救了卢植;董卓想自称“尚父”,蔡邕劝之,断了这个念头;董卓乘青盖车,蔡邕劝之,改乘金华皂盖车。但董卓并非明主,身系国贼,蔡邕大部分的话,董卓是听不进去的。
蔡邕知道陪伴董卓的祸患,开始想逃跑,但因为他是名人,跑不掉的。最后终于听到董卓遭了横祸的消息,这其实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蔡邕受了董卓这么点知遇之恩。对他来说不是好事,董卓死了,他在王允眼里也成了董卓余党,终于丧了命。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只挑有兴趣的段落看,比如吕布和貂蝉的感情戏,但是蔡邕这一段,很奇怪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坏蛋董卓死后,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各种庆祝狂欢,只有一个人不合时宜地发出叹息,这人就是蔡邕。
他有许多可以叹息的理由,比如说董卓对他不错,虽然说,他并不愿意跟董卓合作,但是,此前蔡邕一直不怎么受赏识,董卓算得上将他抬得更高的人了,多少会有点知遇之感;也有可能,单是对这权倾一时却瞬间灰飞烟灭的命运的感叹,想想看,像董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无法撼动似的,说没就没了,人世何其无常。
估计当时有所触动的不只是他一人。问题是,触动没关系,叹气就是表态了,在才立了大功的司徒王允眼中,这是对自己的公然挑战,他不高兴了,将蔡邕下狱,很多人替蔡邕求情,他还是将蔡邕杀掉了,估计当时有不少人觉得蔡邕死得挺冤,曹操就是其中一个,也才有了后面文姬归汉的故事。
三国中蔡邕的性格特征?
一般蔡邕的性格都是别人杜撰的,史书上也不可能完全真确。只能说蔡邕有些孝顺。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
三国时期蔡邕的女儿蔡妍是蔡文姬吗?
不是的,首先蔡邕没有叫蔡妍的女儿,另外蔡邕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谱写《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 ,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小女儿名字不详,下嫁上党太守羊衜,生下了三国末期大名鼎鼎的名将羊枯。这羊枯的老婆来头也不小:夏侯霸的女儿。
蔡邕三绝碑指哪三绝?
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
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又是一绝;
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
故而称为三绝。
据虞预的《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曹娥非常孝顺她的父亲,知道父亲落水后,便日夜到江边啼哭。过了七天,曹娥也跳江了。又过了五天,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水面。
会稽上虞令度尚听到曹娥的事迹后非常感动,要为她立碑,并打算亲自为她撰写碑文,无奈写了几天都写不出篇满意的碑文,于是贴出告示,并许以重金封赏能写碑文的人。告示贴出后,很久都没有人揭。有一天来了一个童子把告示揭了,当场写了碑文,度尚看完后赞叹不已。这个童子不及弱冠,却文不加点,才华过人。写完碑文之后,他不领赏金就要走,度尚赶忙问他姓名,才知道他叫邯郸淳。
蔡邕听说了这件事,便赶去看碑文,可惜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着急要看碑文又等不到第二天,于是便用手摸。待到一个字一个字摸完之后,他说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人们听说后,就将他的评语刻在了碑的背面。
曹操不解,便问杨修。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一下子就猜出了这两句话的意思,乃绝妙好辞之意。他向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曹操这才恍然大悟。

三绝碑就是曹娥碑,为什么又被称为三绝碑呢?那是因为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又是一绝;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故而称为三绝。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
何谓“三绝”?
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
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文不加点,又是一绝;
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
故而称为三绝!
《三国演义》有一回讲到,曹操在征讨途中路过蔡庄。
蔡庄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家,蔡文姬是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的。蔡文姬的父亲是朝廷高官、大才子蔡邕的女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蔡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蔡邕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